【绿野征文梅雪相争又一春】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华夏时讯 2021-05-1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联精神,坚定红色初心”,祖国的河山,处处闪耀着革命的光芒,嫩江的大地,处处留有抗联的印记。当前,嫩江市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今天,我就要跟您们讲讲嫩江大地上抗联的故事《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致 敬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
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这是抗日英雄李兆麟将军谱写的《露营之歌》,也是抗联战士在嫩江战斗的真实写照。
1938年,北满临时省委根据形势变化,确定了北进的第一个大战略地域就是嫩江,进入嫩江第一支抗联队伍就是抗联六军二师十二团。那时,王钧刚刚出任十二团政治部主任,虽然他只有24岁,却已从汤原游击队员成长为部队的指挥员,颇有丰富军事、政治的经验。
接受北上先遣任务时,王钧遇到几个棘手的困难。首先是新十二团对敌人不熟悉。其次,嫩江当时驻有驻军众多,十二团进入嫩江障碍重重。水无常势,兵无常形。王钧从实战出发,进入嫩江之前,十二团办了两件具有战略价值的大事。首先,改变部队兵种。其次是练兵。以战代训,边训边训,积累了骑兵部队作战的初步经验。
1938年10月末,王钧率十二团从现在尾山、七星泡两农场进入县境,快马加鞭,直扑南奇岭警察所,打响抗联进入嫩江的第一个枪。
十二团攻打南奇岭警察所的过程如同古代对阵双方取上将首级,当天中午,部队在嫩江县双泉村休整。那里的自卫团力量很强。王钧身着日军将校服,带几个警卫人员拜访自卫团。他们原想用兵不厌诈的办法,在战术上蒙骗自卫团。岂料自卫团人员对他们不屑一顾,王钧很快明晰了自卫团头的政治倾向,转而亮明身份,宣传抗联的主张,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天黑之前,部队进入临战前的出发阵地,在南奇岭东山隐蔽起来。双泉自卫团派出一位猎手当向导。王钧派出小股打援部队设防,副官和双泉猎手进村侦察。两人在警察所前走了两来回,只见有人醉醺醺地进进出出,只听有人讲,借吃年猪菜,晚上再来一顿。王钧听到侦察情况,知道南奇岭警察所一切情况正常。警察们正在喝酒,正是进行武装袭击的好机会, 十二团战士以步行方式进村,包围了警察分驻所。当天晚上,团部副官王万俊带领七八个人闯进去,十几个警察正在会餐,推杯换盏,就这样,十二团没放一弹,没打一枪,屋里的警察全部当了俘虏。
十几个警察被集中在中间办公室,由副官王万俊给集中讲抗日反满思想,宣传抗联打击日寇的决心。谈话过程中,嫩江县警务科打来一次电话,例行公事查岗;日本关东军136旅团值班室打来电话,询问“匪情”。王钧就在电话机旁,让所长按正常业务一一回答,没有任何纰漏。王钧决定在南奇岭休息一夜。宿营在日伪模范区,宿营在战场上,是抗联大智大勇的展示,历史证明是客观的,正确的。
十二团紧缺战马,恰巧警察所长在电话中传出几个地方有耕马的消息,令他一喜。在对比之中,他下决心到何家大泡子夺马。从南奇岭到何家大泡子的山路有百多里地,部队把行动计划单独和双泉猎民在地图上谈兵,征求他们的意见。这位壮年猎民具有北方人的豪情,明白王钧的意思,当即决定带路当向导,他和副官王万俊沿山间狩猎小道引导骑兵队伍行进。
何家大泡子位于今天白云乡境内的某空军农场场部西面三四公里处。那里土地肥沃,有嫩江“地眼”之称。当年,白云、麦海两乡境内没有村庄,没有居民点,从何家大泡子到德都县境内没有人家。抗联西征、北上以后,日伪在战略上加强这个地区对德都、北安方向的防范,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组建自卫团。二是建立开拓团点。十二团进入何家大泡子犹如风卷残云,秋风扫落叶,不费吹灰之力将自卫团全部缴械,把他们(包括所有开拓团成员)集中起来,由哨兵轮流看管,副官王万俊训话,明确告诉他们,打何家大泡子的队伍是抗日联军队伍,坚决反满抗日,同时宣传抗联的主张和政策。
十二团在何家大泡子休息两夜一天。这里远离县城,远离日伪正规部队集结地,有条件进行短期休整。何家大泡子条件虽然不太好,但无干扰,不担心日伪军的讨伐。对抗联战土讲,那里条件已经很优越了。
十二团去向何方?目的地还是越过嫩江,进入内蒙古地为了迷惑敌人,王钓决定北上杨树屯、蔺家屯一带。又西行进一百四五十里地,在华丰村(即现在海江镇所在地)落脚。华丰村是华丰保公所所在地,距离136旅团司令部只有二十几公里的公路里程,通讯设施又比较先进,敌情比较严重。 十二团不敢在华丰村只住了一宿半天,启程东进,在土窑子村西遭遇伪军,打了一场遭遇战。王钧坚持不打遭遇战的原则,撤离现场,但他没有简单一走了之的处理,而是组织火力压住敌军,大批人马突围式的向东南方向奔去造成抗联经土窑子向五大连池方向败走假象。十二团撤离战场后20多分钟,从嫩江和塔溪两个方向,日伪军分乘汽车、战马蜂拥而至,追向五大连池方向。十二团乘着夜色、小路返回嫩江方向。天亮前进入前官地(现在前进镇所在地林地)。副官王万俊见嫩江城对岸有砖瓦结构建筑物和帐篷,伪军停地走动。二十里屯方向,白脸山对岸,有伪军正在拆除帐篷准备撤离,这是最好的侦察结果。当天夜间,十二团神不知鬼不地从二十里屯渡口前后越过嫩江,进入蒙古巴彦地界。
十二团进入嫩江正是抗联部队成熟期,因时因地运用各种游击战术,纵横驰骋千余里,用武力展示了抗日力量,宣传了抗联精神,播撒了抗日火种,创造了新的辉煌。嫩江大地抗日风云从此又有了新色彩,进入新纪元。逆风大雪,抗联战士战斗意志坚如钢铁,克服种种困难,连续取得胜利。王钧把行军途中遇到的艰难汇报给李兆麟。李兆麟当时正在填词写作《露莒之歌》,于是就有了“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等豪言名句。
缅 怀
李兆鳞将军率领第三批西征部队出发当天,正赶上1938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指战员冒着大雪,拉着驮粮草的马匹,排成一列纵队,在汤原老钱柜和乌拉嘎河与敌人发生战斗,消灭了几十名日伪军,活捉了一名日军小队长,六军军部秘书张中浮牺牲。冰天雪地中部队找不到吃的,就挖开雪层捡拾树下的橡子,找冻蘑菇,吃树皮草根,甚至把皮靰鞡也吃了。许多人饥饿而死,一些战士冻伤,冻伤得不到医治,竟最终冻掉了耳朵鼻子,截去了双腿双臂。到达距八道林子白皮营目的地仅二里远的时候,部队已经没有一丝力气前进,这短短的二里路,又有两名战士永远长眠在了冰天雪地中。
两个多月过去了,第三批西征部队还是没有一点消息,王明贵望眼欲穿焦急万分。终于,交通员送来了李兆鳞的信。王明贵急忙打开信,信中写道:“我带十一军已经到三军后方,部队疲劳已极,粮食一粒皆无,情况万分严重,火速筹粮送来。”,每个字下面都用笔粗粗地画着圈,表明情况万分危急。王明贵不由紧张起来,带着三十多匹战马驮着给养连夜赶七十里山路到达了白皮营。看到王明贵率领的送粮马队,他们互相搀扶着站起来,声音嘶哑地喊着:“我们有救了!三师来人了!”李兆鳞一把抓住王明贵的手激动地说:“你们把粮食送来了?同志们辛苦了!”
在密林中,李兆鳞看到了一支生机勃勃的骑兵部队,全鞍的战马、整齐暖和的棉衣、充足的弹药……他兴奋地对王钧说:“王钧,你搞得不错啊,指战员都穿上了棉衣,变成了骑兵,有饭吃,能过冬站住脚了。”征战多日,横扫嫩江原,十二团经过艰苦战斗,这支跋涉千里的西征部队终于在松嫩大地站住了脚跟。
1938年末。在嫩江平原上,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所属部队改编成了四个支队,李兆鳞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嫩江大地又燃起抗联烽火。开始奇袭嫩江一号飞机场、夜袭科洛伪警察署、奔袭霍龙门火车站战斗,立下了赫赫的战绩。
奋 进
我们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可能无法想象战争年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更无法想象,那些革命烈士,是如何面对死亡的。在嫩江平原,当年的抗日志士们,就是穿着单薄破烂的棉衣,拿着冻得拉不开栓的枪支,在这块苍茫辽阔的土地上,和日寇搏杀。东北抗联,是中国最早抗日的部队之一,九一八事变后,就和日寇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整整坚持了14年。
东北抗联民族魂,在那些最令人绝望的日子里,抗联战士在东北的深山老林中,在冰雪严寒中,在饥饿和死亡面前,面对日寇的包围扫荡,面对穷凶极恶的伪军和叛徒,他们一往无前,如今已经无法想象,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材料做成的。
“我是中国人哪,不能做这样的事情。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那我们中国就完了。”
这是杨靖宇将军对劝他投降的村民说的。后来将军战死沙场,连日本人都敬畏。
你们这些强盗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肉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抗日反满、拯救东北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决心。
这是赵一曼同志被捕后痛斥日伪警察特务的讲话。
东北抗联11个军中19名军长、代军长,就有9名牺牲——杨靖宇、赵尚志、夏云杰等,坚持到抗战胜利的,只有四人。
祭英烈,忆先辈,思故人!因为他们,今天山河无恙、国富民强,有一种感动穿越时空,有一种记忆历久弥新,有一种精神生生不息,有一种声音激荡身心!嫩江大地风起云涌,东北抗日联军曾在这片土地上进行艰苦卓绝斗争,伟大的东北抗战精神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展现。抗联英雄永存不朽!让我们向长眠在嫩江大地的抗联英雄致以崇高的敬礼!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为什么会如此坚强,那就是信仰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为了胜利,他们断头颅,洒热血,为的是子孙后代,不断头,不屈膝,堂堂正正做个人。东北抗联有一个传统,如果一个战士牺牲了,另一个战士就会接过他的枪继续战斗,甚至还会用这个人的名字。
无论走多远,别忘来时路。在黑龙江密林里发现了几颗大树,树皮被削去,上面刻着“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一开始树很小,字也很小。现在树长大了,字也变大了……现在读着抗联英雄朴实的话语,依旧能够让人感受悲壮。
赓续红色血脉,不负时代重任。3月25日,嫩江市委开展在职处级干部“重访英雄地 再学抗联史”党史学习教育。市委书记刘铭在座谈中指出,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抗击日本侵略战争中的气质风貌和品格的集中体现。抗联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新时代赋予我们新使命,嫩江已踏上了新征程,全市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勇于担当,行动中要把“抗联精神”激发出来,创业中要拿出“横扫嫩江原”的勇气和信心,推动各项工作不断提升新高度、开创新局面!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从龙江到嫩江,从腾飞到跨越,奋斗的号角已经吹响,当前,嫩江市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缅怀民族先烈的英雄事迹,弘扬历久弥新的抗联精神,汲取砥砺奋进的前进力量。我们要学习抗联英雄“横扫嫩江原”的勇气和信心,坚定初心履使命,重整行囊再出发,切实把学习教育焕发出来的斗志和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拼搏奋进的实际行动,为嫩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大家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联精神,坚定红色初心”,祖国的河山,处处闪耀着革命的光芒,嫩江的大地,处处留有抗联的印记。当前,嫩江市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今天,我就要跟您们讲讲嫩江大地上抗联的故事《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致 敬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
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这是抗日英雄李兆麟将军谱写的《露营之歌》,也是抗联战士在嫩江战斗的真实写照。
1938年,北满临时省委根据形势变化,确定了北进的第一个大战略地域就是嫩江,进入嫩江第一支抗联队伍就是抗联六军二师十二团。那时,王钧刚刚出任十二团政治部主任,虽然他只有24岁,却已从汤原游击队员成长为部队的指挥员,颇有丰富军事、政治的经验。
接受北上先遣任务时,王钧遇到几个棘手的困难。首先是新十二团对敌人不熟悉。其次,嫩江当时驻有驻军众多,十二团进入嫩江障碍重重。水无常势,兵无常形。王钧从实战出发,进入嫩江之前,十二团办了两件具有战略价值的大事。首先,改变部队兵种。其次是练兵。以战代训,边训边训,积累了骑兵部队作战的初步经验。
1938年10月末,王钧率十二团从现在尾山、七星泡两农场进入县境,快马加鞭,直扑南奇岭警察所,打响抗联进入嫩江的第一个枪。
十二团攻打南奇岭警察所的过程如同古代对阵双方取上将首级,当天中午,部队在嫩江县双泉村休整。那里的自卫团力量很强。王钧身着日军将校服,带几个警卫人员拜访自卫团。他们原想用兵不厌诈的办法,在战术上蒙骗自卫团。岂料自卫团人员对他们不屑一顾,王钧很快明晰了自卫团头的政治倾向,转而亮明身份,宣传抗联的主张,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天黑之前,部队进入临战前的出发阵地,在南奇岭东山隐蔽起来。双泉自卫团派出一位猎手当向导。王钧派出小股打援部队设防,副官和双泉猎手进村侦察。两人在警察所前走了两来回,只见有人醉醺醺地进进出出,只听有人讲,借吃年猪菜,晚上再来一顿。王钧听到侦察情况,知道南奇岭警察所一切情况正常。警察们正在喝酒,正是进行武装袭击的好机会, 十二团战士以步行方式进村,包围了警察分驻所。当天晚上,团部副官王万俊带领七八个人闯进去,十几个警察正在会餐,推杯换盏,就这样,十二团没放一弹,没打一枪,屋里的警察全部当了俘虏。
十几个警察被集中在中间办公室,由副官王万俊给集中讲抗日反满思想,宣传抗联打击日寇的决心。谈话过程中,嫩江县警务科打来一次电话,例行公事查岗;日本关东军136旅团值班室打来电话,询问“匪情”。王钧就在电话机旁,让所长按正常业务一一回答,没有任何纰漏。王钧决定在南奇岭休息一夜。宿营在日伪模范区,宿营在战场上,是抗联大智大勇的展示,历史证明是客观的,正确的。
十二团紧缺战马,恰巧警察所长在电话中传出几个地方有耕马的消息,令他一喜。在对比之中,他下决心到何家大泡子夺马。从南奇岭到何家大泡子的山路有百多里地,部队把行动计划单独和双泉猎民在地图上谈兵,征求他们的意见。这位壮年猎民具有北方人的豪情,明白王钧的意思,当即决定带路当向导,他和副官王万俊沿山间狩猎小道引导骑兵队伍行进。
何家大泡子位于今天白云乡境内的某空军农场场部西面三四公里处。那里土地肥沃,有嫩江“地眼”之称。当年,白云、麦海两乡境内没有村庄,没有居民点,从何家大泡子到德都县境内没有人家。抗联西征、北上以后,日伪在战略上加强这个地区对德都、北安方向的防范,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组建自卫团。二是建立开拓团点。十二团进入何家大泡子犹如风卷残云,秋风扫落叶,不费吹灰之力将自卫团全部缴械,把他们(包括所有开拓团成员)集中起来,由哨兵轮流看管,副官王万俊训话,明确告诉他们,打何家大泡子的队伍是抗日联军队伍,坚决反满抗日,同时宣传抗联的主张和政策。
十二团在何家大泡子休息两夜一天。这里远离县城,远离日伪正规部队集结地,有条件进行短期休整。何家大泡子条件虽然不太好,但无干扰,不担心日伪军的讨伐。对抗联战土讲,那里条件已经很优越了。
十二团去向何方?目的地还是越过嫩江,进入内蒙古地为了迷惑敌人,王钓决定北上杨树屯、蔺家屯一带。又西行进一百四五十里地,在华丰村(即现在海江镇所在地)落脚。华丰村是华丰保公所所在地,距离136旅团司令部只有二十几公里的公路里程,通讯设施又比较先进,敌情比较严重。 十二团不敢在华丰村只住了一宿半天,启程东进,在土窑子村西遭遇伪军,打了一场遭遇战。王钧坚持不打遭遇战的原则,撤离现场,但他没有简单一走了之的处理,而是组织火力压住敌军,大批人马突围式的向东南方向奔去造成抗联经土窑子向五大连池方向败走假象。十二团撤离战场后20多分钟,从嫩江和塔溪两个方向,日伪军分乘汽车、战马蜂拥而至,追向五大连池方向。十二团乘着夜色、小路返回嫩江方向。天亮前进入前官地(现在前进镇所在地林地)。副官王万俊见嫩江城对岸有砖瓦结构建筑物和帐篷,伪军停地走动。二十里屯方向,白脸山对岸,有伪军正在拆除帐篷准备撤离,这是最好的侦察结果。当天夜间,十二团神不知鬼不地从二十里屯渡口前后越过嫩江,进入蒙古巴彦地界。
十二团进入嫩江正是抗联部队成熟期,因时因地运用各种游击战术,纵横驰骋千余里,用武力展示了抗日力量,宣传了抗联精神,播撒了抗日火种,创造了新的辉煌。嫩江大地抗日风云从此又有了新色彩,进入新纪元。逆风大雪,抗联战士战斗意志坚如钢铁,克服种种困难,连续取得胜利。王钧把行军途中遇到的艰难汇报给李兆麟。李兆麟当时正在填词写作《露莒之歌》,于是就有了“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等豪言名句。
缅 怀
李兆鳞将军率领第三批西征部队出发当天,正赶上1938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指战员冒着大雪,拉着驮粮草的马匹,排成一列纵队,在汤原老钱柜和乌拉嘎河与敌人发生战斗,消灭了几十名日伪军,活捉了一名日军小队长,六军军部秘书张中浮牺牲。冰天雪地中部队找不到吃的,就挖开雪层捡拾树下的橡子,找冻蘑菇,吃树皮草根,甚至把皮靰鞡也吃了。许多人饥饿而死,一些战士冻伤,冻伤得不到医治,竟最终冻掉了耳朵鼻子,截去了双腿双臂。到达距八道林子白皮营目的地仅二里远的时候,部队已经没有一丝力气前进,这短短的二里路,又有两名战士永远长眠在了冰天雪地中。
两个多月过去了,第三批西征部队还是没有一点消息,王明贵望眼欲穿焦急万分。终于,交通员送来了李兆鳞的信。王明贵急忙打开信,信中写道:“我带十一军已经到三军后方,部队疲劳已极,粮食一粒皆无,情况万分严重,火速筹粮送来。”,每个字下面都用笔粗粗地画着圈,表明情况万分危急。王明贵不由紧张起来,带着三十多匹战马驮着给养连夜赶七十里山路到达了白皮营。看到王明贵率领的送粮马队,他们互相搀扶着站起来,声音嘶哑地喊着:“我们有救了!三师来人了!”李兆鳞一把抓住王明贵的手激动地说:“你们把粮食送来了?同志们辛苦了!”
在密林中,李兆鳞看到了一支生机勃勃的骑兵部队,全鞍的战马、整齐暖和的棉衣、充足的弹药……他兴奋地对王钧说:“王钧,你搞得不错啊,指战员都穿上了棉衣,变成了骑兵,有饭吃,能过冬站住脚了。”征战多日,横扫嫩江原,十二团经过艰苦战斗,这支跋涉千里的西征部队终于在松嫩大地站住了脚跟。
1938年末。在嫩江平原上,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所属部队改编成了四个支队,李兆鳞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嫩江大地又燃起抗联烽火。开始奇袭嫩江一号飞机场、夜袭科洛伪警察署、奔袭霍龙门火车站战斗,立下了赫赫的战绩。
奋 进
我们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可能无法想象战争年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更无法想象,那些革命烈士,是如何面对死亡的。在嫩江平原,当年的抗日志士们,就是穿着单薄破烂的棉衣,拿着冻得拉不开栓的枪支,在这块苍茫辽阔的土地上,和日寇搏杀。东北抗联,是中国最早抗日的部队之一,九一八事变后,就和日寇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整整坚持了14年。
东北抗联民族魂,在那些最令人绝望的日子里,抗联战士在东北的深山老林中,在冰雪严寒中,在饥饿和死亡面前,面对日寇的包围扫荡,面对穷凶极恶的伪军和叛徒,他们一往无前,如今已经无法想象,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材料做成的。
“我是中国人哪,不能做这样的事情。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那我们中国就完了。”
这是杨靖宇将军对劝他投降的村民说的。后来将军战死沙场,连日本人都敬畏。
你们这些强盗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肉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抗日反满、拯救东北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决心。
这是赵一曼同志被捕后痛斥日伪警察特务的讲话。
东北抗联11个军中19名军长、代军长,就有9名牺牲——杨靖宇、赵尚志、夏云杰等,坚持到抗战胜利的,只有四人。
祭英烈,忆先辈,思故人!因为他们,今天山河无恙、国富民强,有一种感动穿越时空,有一种记忆历久弥新,有一种精神生生不息,有一种声音激荡身心!嫩江大地风起云涌,东北抗日联军曾在这片土地上进行艰苦卓绝斗争,伟大的东北抗战精神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展现。抗联英雄永存不朽!让我们向长眠在嫩江大地的抗联英雄致以崇高的敬礼!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为什么会如此坚强,那就是信仰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为了胜利,他们断头颅,洒热血,为的是子孙后代,不断头,不屈膝,堂堂正正做个人。东北抗联有一个传统,如果一个战士牺牲了,另一个战士就会接过他的枪继续战斗,甚至还会用这个人的名字。
无论走多远,别忘来时路。在黑龙江密林里发现了几颗大树,树皮被削去,上面刻着“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一开始树很小,字也很小。现在树长大了,字也变大了……现在读着抗联英雄朴实的话语,依旧能够让人感受悲壮。
赓续红色血脉,不负时代重任。3月25日,嫩江市委开展在职处级干部“重访英雄地 再学抗联史”党史学习教育。市委书记刘铭在座谈中指出,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抗击日本侵略战争中的气质风貌和品格的集中体现。抗联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新时代赋予我们新使命,嫩江已踏上了新征程,全市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勇于担当,行动中要把“抗联精神”激发出来,创业中要拿出“横扫嫩江原”的勇气和信心,推动各项工作不断提升新高度、开创新局面!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从龙江到嫩江,从腾飞到跨越,奋斗的号角已经吹响,当前,嫩江市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缅怀民族先烈的英雄事迹,弘扬历久弥新的抗联精神,汲取砥砺奋进的前进力量。我们要学习抗联英雄“横扫嫩江原”的勇气和信心,坚定初心履使命,重整行囊再出发,切实把学习教育焕发出来的斗志和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拼搏奋进的实际行动,为嫩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推荐视频
热门推荐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