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讯 > 文娱>【菊韵】现代婚恋观的嬗变 (赏析)

【菊韵】现代婚恋观的嬗变 (赏析)

华夏时讯 2021-05-13

  听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有感(赏析)
  
  一、歌曲深刻的社会意义
  
  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
  
  那夜的雨,也没有留住你
  山谷的风,陪着我哭泣
  你的驼铃声仿佛还在我耳边响起
  告诉我你曾来过里
  
  我酿的酒,喝不醉我自己
  你唱的歌,却让我一醉不起
  我愿陪你翻过雪山穿越戈壁
  可你不辞而别却断绝了一切消息
  
  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
  他们说,你嫁到了伊犁
  是不是那里有美丽的那拉提
  还是那里的杏花才能酿出你要的甜蜜
  
  毡房外,又有驼铃声声响起
  我知道,那一定不是你
  再没有人能唱出你那动人的歌曲
  再没有一个美丽的姑娘让我难忘记
  
  今年,有一首歌曲,从除夕春晚的舞台上传进了千家万户,响彻了大江南北;使多少人为之动容为之掉泪,使多少心为之凄然颤栗!唤起了数以亿计人的同感,拨动了人们心中的那根情感的琴弦!这首歌名叫《可可托海的牧羊人》
  我们首先谈谈这支歌的社会意义。
  毋庸讳言,这首歌,它给我们敲响了婚姻的警钟,使我们从沉睡中惊醒而不得不对当今的婚姻现象进行反思作以总结。通过反思也许能从中得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或者说教训吧。从而能更清晰地透视人性,透视社会,透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提高我们的社会思辨能力与审美水平。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首歌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并非是浪漫主义的空中楼阁,也不是一个特殊的“个体”,而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据网络上的考证,这个故事的原型乃一个牧羊哥与养蜂女的爱情故事。据说养蜂女在困境中曾得到了牧羊人的鼎力相助,使她走出了人生的泥潭。之后在两人的交往中情愫渐生,而有了这个故事。虽然那时养蜂女已是一个有了孩子的母亲,牧羊人还是未婚男,但牧羊人也不在乎这些,他不嫌弃养蜂女不是处女,不嫌弃她有拖累,非常喜欢她爱她,愿为她去做一切。陪她“翻过雪山穿越戈壁”也在所不辞!
  也许,牧羊人的这种痴情算不上有多么高尚。假如在以前,在二十世纪之前,应该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精神。那时的社会习俗,对于男女婚姻大多以“坚贞”、“美满”,花好月圆白头偕老为主要标准。但在今天,自由之风已刮进了社会各个角落,婚姻恋爱这一圣地自然也难独善其身。今日山盟海誓,明天南辕北辙。月下卿卿我我,转身变脸绝情的事数不胜数,像古时的梁祝,《孔雀东南飞》以及崔莺莺与张生,还有莎翁笔下的好多坚贞派们,已难觅其踪。虽然那些对于伦理的要求,道德的约束,使社会秩序相对比较稳定,婚姻家庭不会发生大的变故,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稳压作用。但是,在现今社会,在今天,这种思维恐怕会被人嘲笑为愚昧和无知而不屑一顾了。从一而终早已土崩瓦解,朝聚暮散司空常见。以物质为中心,追求金钱享受名誉地位是最终目的。十八女嫁八十男,三十男娶七十女的事也有,并被人津津乐道。车、房、款、地位,这些条件是构筑爱巢的唯一材料。
  在这种就会氛围中,这位牧羊哥的情感遭遇,他的痴情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就也是见怪不怪的事了。
  我们深究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层原因,我想,应该不外乎信息化的社会浪潮,冲击的结果吧。当然,除此以外,恐怕也与人性中的某些东西有关。人是自私的动物,趋利避害,追求享乐贪慕荣誉,也是人天生带来的东西,很难后天彻底根除,它在合适的土壤中即会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而今物质化的社会环境,也为此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因此,养蜂女的弃情行为,就应从与当代社会现实相联系,才能做出客观地分析与评判。她的“断绝一切消息”,不正折射出了社会的现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状吗?像她这种做法,在当下社会比比皆是。那些动辄微信拉黑电话屏蔽,让对方找不到北的事例天天有年年有层出不穷。不只少男少女这样,连那些已入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也总以此为常规武器来妙杀对方。
  只是一条,假如养蜂女在离开时说啥也应该告诉一声,不必那么绝情断绝一切消息。常言不做夫妻还可做朋友嘛,怎能连个招呼也打一声,把帮她爱她的人扔在托海让其受煎熬!这就多少有点儿太不近人情了。
  这首歌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唤起了人们心中那一丝濒于泯灭的人性。使人们生出了同情与愤慨。对牧羊人这一社会群体给予了同情,对养蜂女一类给予了谴责。也许在听了这支歌后,像这类故事能少发生些,或许能挽救一些快要破碎的恋情吧。
  回看当下,物质第一的婚恋观愈演愈烈,扼杀的又何止牧羊人一个的爱情?牧羊哥他有什么资本呢?房,还是车子?存款,还是地位?哎!恐怕一样也占不住吧。他有的也许是那群羊和聊以容身的毡房,“美的的那拉提”他没有,“杏花蜜”他肯定也没有。如果有的话养蜂女也不会离开他。而存款大约也没有几位数,如果真有几位数,他也不至于仍以牧业为生,也许早已进城另觅职业了,毕竟城乡差别还存在,而且农村在逐步没落,进城也不算是件稀罕事,城中已遍布农村人。这就难怪养蜂女见异思迁弃他而去别了托海。退一步讲,她也是人,是个现代女子,总不至于没有一点儿美好理想,像个傻大姐一样守在你的羊跟前,在你那毡蓬里度过此生吧?
  所以,牧羊手啊,你还是别怨她无情了。换位思考一下就心安了。
  这一悲剧的根子已很明显。人,不是生活在真空。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关系受生产力制约。婚姻家庭观念的嬗变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而这首歌则客观地揭示了这个真理,用艺术的手法讲述了现代社会道德的变异与人性的真实。
  这首歌虽算不上一部多大的著作,但它反映的社会问题很深刻,即追求美好婚姻与坚守道德如何做到兼顾,和能不能兼顾的问题。任何事物都应以适中为宜,过犹不及,中华文明提倡中庸之道。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物质生活的大幅提升,人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婚姻观上的变化尤为明显。那种从一而终携手到老的婚姻观已被自由开放的大浪彻底击碎,患难与共荣辱同享,“糟糠之妻莫下堂”,“与君结连理,只愿白头翁”可以说已成了昔日黄花不再新鲜。看却些事业成功的男人中,不乏第一件事休妻;学业有成的女郎,把当初的男友甩掉也毫不在乎。爱情成了游戏,婚姻成了随时可扔的敞屐。加之现在社会人口结构性别失调而男多女少,女性的选择权更大,她们择偶的主动权大于男性不少,因而发生的女抛男现象越来越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殊不知任何事物,超过它的临界点便会走向反面。这种愈来愈放纵的婚恋观,已经严重威胁到婚姻的原旨,违背了婚姻家庭的基本要义,带来了极大的道德风险与社会问题。已有多少家庭濒临破碎,多少孩子失去了父母温情,多少因情而反目的血腥事件在眼皮子底下上演!从这个意义上说,《牧羊人》所呈现出来的社会意义,深层次的社会毒瘤,是一个很严肃的社会问卷,我们必须未雨先伞尽快筑起一道防洪堤。
  下面让我们再细细分析一下这个悲剧的主客观原因。
  关于歌曲中故事发生的地点,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个海一样,但据考证那儿其实并不是海,而是一块类似于盆地的陆上土地,嵌在我国西部新疆地区。那儿的人以牧业为主,以放牧为生。当然这也并不是说生存条件很差,若与以前的游牧民生活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已不是那茹毛饮血的时代了。然而与富庶的平原相比的话,这地方终究还是有些差距,与城市放在一起就更不在一个档次。歌曲中的牧羊人,他“日出而收,日落而归”的生活平淡而刻板。这儿的建筑物,也许会有一些较为高档一些的毡房,但一定不会有高楼大厦。居住条件可窥一斑。
  养蜂女的主营业务,当然是蜂蜜的酿造与销售。而她的爱情与婚姻,必然也与这两条丝丝相连。据网上所言,她已不是闺女,而是一个有了孩子的母亲,老家也不在托海而在千里之外。她驱蜂逐花而来,以取蜜赚钱为第一要务。而她与牧羊人的情愫暗生,也必然有相应的主客观原因。正如前所述,牧羊人也为她付出了真情,羊肉肯定她也没少吃羊奶也没少喝,包括她的孩子,牧羊人一定也很疼爱。一个单身也许已经是大龄的男子,身处那种没有社交条件的环境中,一旦遇到相爱,他必然会倾情以待,掏出自己的一颗真心来经营,希望有一个温馨的家,一个可心的妻子,共同书写人生而不再孤独无依。
  对于那位养蜂女的心理活动,我们不用细究,她其实已经用实际行动作了诠释。之所以她不留下来与牧羊人风雨同舟,一方面,她的心中并未把这个只长草无鲜花和葡萄的可可托海作为人生终点,尽管这位憨厚的牧哥给了她不少物质与精神上的弥补但仍不够。她困厄时曾倾囊相助使她渡过了难关走出了泥潭的牧羊汉也并非他不爱而是她不能爱,如果爱后果她会只有后悔。她的事业决定了她不能固定在一个地方。养蜂是个流动的工作,逐花而居,见花思迁。假若老呆在一个地方,花谢花落,何处是蜜源?显然不是英明决定。当然,只要有一个较好的生存环境,有一有保障且比较满意的物质基础,也一定非去迁移漂泊,托海这儿似乎也可以安身,与牧羊哥携手放羊牧牛,平平淡淡但也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但这却只能是假设,不能成为事实。原因在兹已做了分析,地理条件何限制,生存环境使然。
  因此,最终她还是选择了继续向前,而忍痛割爱。有人说她“嫁到了伊犁”,然那并未经过考证。也许如此,也许仍会继续寻觅更好的落脚点与蜜源吧,我们且不去再做研究。
  有人说,养蜂女她并非只有那一条迁徙的路可走呀,她也完全可以留下来,未必过不了好日子呀。托海甸子中那丰美的草,肥硕的牛羊,甜甜的奶,热热的吻。托海的毡房虽比不上城市的洋楼,可你夜有爱侣相拥,日有羊群相伴,也未必不是一件美事。惜哉!惜哉!
  但是,殊不知,“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普遍真理。”追求美好生活是人性的必然,也是奋斗的动力。对于养蜂女选择的孰对孰错,恐怕一下子还不太好定性。但在这里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就是她不应“断绝了一切消息”,悄无声息地溜走。这种近乎绝情的做法,肯定是陷入热恋中的对方无法接受的。
  那么,说来说去,到底该责备谁呢?谁该受谴责,谁又该引起同情呢?是什么力量把这道德天平压弯了呢?是牧羊人的执著自私,还是养蜂女的无情无义?是他们的爱情基础不够牢固,还是摧毁爱巢的风太狂雨太骤?抑或是可可托海的土地太贫瘠,养不活这一棵爱的常青树,育不出馥郁的爱情花,结不出迷人的爱情果?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对于这两个人物命运和错对的评判,只能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从人性的深处探究。探寻社会深层次中的问题。就这一现象来说,要是追究养蜂女的过错,那目前在全国来说,不知有多少个这样的养蜂女该当诛伐;同理,如果把责任放在牧羊郎身上,也未免有失公允。难道他的爱情有悖公理有悖时代?难道他不该追求自己的至爱?
  
  二、歌曲的艺术特色
  首先,这首歌曲的基调是凄凉悲哀,但它是悲而不伤哀而不怨。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位牧羊哥并未对离去的爱人养蜂女恨之入骨,他只是哀叹这位他深爱着的姑娘为什么不辞而别去了远方?与此同时,他开始自究自查,从自身寻找原委。他认为,是因为自己的条件有限不够理想,没有那“美丽的那拉提”,没有她所钟情的“杏花蜜”。那么,只好让她去也无法责备,不能记恨她。这是男主角的闪光点。令人钦佩,令人叹息。
  其实这那拉提和杏花蜜这两样东西,作者是以借代的手法,喻指一切物质条件,即生活所需的基本要件的。“那拉提”,应该是葡萄的一种甚至比葡萄还有档次,这,如果猜测不错的话,应该指的是理想的物质生活;而杏花蜜呢,那就应当不只包含了物质生活的充裕、甜蜜,也应当蕴含了精神生活、心理层面的满足。歌曲中的这两个物象,在诗歌中所具的意象作用与物质与精神紧密相连,它代表的并不是具体物品葡萄及蜂蜜,它的外延范畴,它的文学具象早已超出了本身实体。
  在这里,我们看到牧羊人的以上反思,是客观真实的,他的心胸十分宽广。他设身处地为所爱的人着想,为她找说词卸责任而自己没有半点怨言恶语,情深深而语切切,虽痛断肝肠却不伤恋人半根毫毛。这种高尚精神情操,我们不得不一掬同情之泪!而它产生的艺术震撼力,美学冲击力无疑是巨大的深层次的。文艺作品的社会效果与审美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
  这,无疑是我们应该提倡的社会导向,这种对受众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是这部作品成功的主要原因,它的思想内涵深邃,充溢着光明磊落与宽宏大庆,没消极颖废,没有卑屑自私。
  其次,歌曲的音韵柔而不软,凄而不苦。也是作品的一大艺术特色。
  我们看到,《牧羊人》这支歌曲押韵,且一韵到底。韵律柔婉凄清,一唱三叹扣人心弦。时而如清泉叮咚迂回;时而如杜鹃低鸣引人垂泪;时而如芦笛丝丝牵肠挂肚。那低沉忧郁的调子,那跌宕抑扬的音节,每每令人心灵震颤无法自抑,而随着歌声的韵律悲喜,伴着那柔婉的歌声而感动。这种音乐上的韵律美,也为它的文学魅力增加了不少成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