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讯 > 名吃>平泉羊汤——中国第五大名汤

平泉羊汤——中国第五大名汤

华夏时讯 2021-05-13

在承德,羊汤是最有故乡味道的,承德人无论走到天南还是海北,想起羊汤时,心头总会涌起别样的滋味。

说起平泉羊汤,更是无人不知,味道十分纯正。甚至平泉羊汤还申请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你知道平泉羊汤起源的故事吗?

揣着杜牧的情怀,踏着李广的足迹,去了趟康熙大帝当年北巡驻跸的紫塞热水,想去领略一下库莫奚人留下的遗风。

热水是个紫塞小镇,跟八沟隔着一道奚山黄土梁,正好处在燕北长城和右北平郡的关口处,早年的黑城和长城墩台就在其侧,距离避暑山庄和辽中京都是咫尺之遥。镇上人口不多,宽阔的街道上都是来泡“杏花浴”的外乡人,据说这个时节正是祛风寒散湿寒的绝佳季。其实,除了泡,还有那里的大盘菜,五盘就能凑够一席,包你吃得心满意足。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街面上那两家醒目的“平泉羊汤”馆,虽然喝起来要比平泉的“二子羊汤”逊色些,毕竟能让人感受到“大避暑山庄”的“大”来。

说起这“平泉羊汤”,本来是八沟的一道民吃,属于豆腐脑级的市井之爱,没想到现如今竟成为避暑山庄的一道“国宴”,随着“老大羊汤”、“老二羊汤”到“老八羊汤”的相继涌入,那风头竟不在“满汉全席”之下。一碗由羊肚、肠、心、肝、肺杂割熬制而成的热气腾腾的羊汤,不但让承德人时时品味着古八沟的遗风,而且成为一张热河餐饮文化响当当的名片,从八沟古镇扩展到了五湖四海。

人类对汤的喜爱古来有之,据考古学家证实,汤的历史比石陶炊具的历史还要久远,早在一万年以前,先民们就开始“煮汤”饮食了。他们以兽皮为釜,置于坑中,放好水和食物,然后把烧烫的石头投入其中加热煮炖,变成沸汤和羹,用于进食。

中国对汤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千年前的《周礼》,收录了十几种名贵的汤肴用于宫廷和祭祀。到了现代,美国人出了一本《饮食大全》,把全世界最好喝的一千多种汤都收录到里面去了。

中国人喜欢说“唱戏的腔,厨子的汤”,是因为汤的魅力无穷;法国人说“汤是餐桌上的第一佳肴”,是因为少了汤,西方人的餐桌上就没了依托。所以,自从有了“中国四大名汤”以后,俄罗斯的罗宋汤、泰国的冬阴功汤和法国的奶油蘑菇汤也不甘示弱,以“世界三大名汤”的招牌联手“媲尅”我们的宋嫂鱼羹、胡辣汤、花旗参乌鸡汤和酸菜排骨汤。但是,不管是“世界三大名汤”还是“中国四大名汤”,一旦遇上了“平泉羊汤”,仍然不免要打个愣怔,都想看看这个美猴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羊汤对于地处北方的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最早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日常食物。据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臣毛脩降于北魏后用羊肉做了一道“羊羹”,魏太武帝吃了以后称之为“绝味”,“大喜,以脩之为太官令”。这种食物早在唐代就传入了日本。羊羹就是羊汤,古时候以羹为汤,以汤为水。

《说文解字》解为:汤,热水也;羹,五味盉羹也,从羔,从美。所以《尚书》里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那就是今天所说的汤了。古诗里歌颂汤羹的诗句不少,像“琉璃碗成碧玉光,五味纷纷生馨香。出盘四座已叹息,举箸不敢先争尝。”还有“浅下姜盐细点油,小甘微苦嫩香浮。是中自有天酥味,说与馋儿只调头。”只不过这里的羊羹是用羊肉而非羊杂做成的,像苏东坡诗句中的“陇馔有熊腊,秦烹惟羊羹”就属于这一类。那么平泉用羊杂做成的羊汤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得去问苏东坡的弟弟苏子由了。

早在九百多年前,平泉八沟曾经来过一个人——大宋王朝生辰使、吏部尚书、著名文学家兼诗人苏辙。此次出行大辽中京,是奉了哲宗圣旨,带着生辰纲来给辽道宗耶律洪基祝寿的。依照“澶渊之盟”的约定,当时宋辽为兄弟之国,以白沟河为界,大宋王朝每年要向辽国提供“助军旅之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弟弟过生日,哥哥当然要送生辰纲了。

苏辙被宋哲宗重新启用后,因在西夏纷争中的出色表现成为此次出使的不二人选。当他带领外交使团浩浩荡荡过了白沟河,进了桑干河环绕的燕京,再出古北口来到奚人世居的地界时,复杂的心境难以言表。直呼“石塘窃位不传子,遗患燕蓟逾百年。仰头呼天问何罪?自恨远祖从禄山。”到了毗邻八沟的会仙馆,当“胡人置酒留连客”时,依旧以景喻人,“岭上西行双石人,临溪照水久逡巡。低头似愧南来使,居处虽高已失身。”嘲讽那些卖国求荣的不齿之徒。一直到了千里之外的大定府,觐见了年逾花甲依旧身手矫健的辽国皇帝时,才释怀赞赏道:“弯弓射猎本天性,拱手朝会愁心胸。”

就是在这次出使的路上,这位蜀中出身的钦差大臣第一次品尝到了八沟羊汤的滋味。这在他著名的《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渡桑干》中有详细的记载:“北渡桑干冰欲结,心畏穹庐三尺雪。南渡桑干风始和,冰开易水应生波。穹庐雪落我未到,到时坚白如磐陀。会同出入凡十日,腥膻酸薄不可食。羊修乳粥差便人,风隧沙场不宜客。相携走马渡桑干,旌旆一返无由还。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干上,欲话白沟一惆怅。”诗中的“乳粥”就是汤,北宋藏书家王钦臣证实:“北人馈客以乳粥,亦北荒之珍。彼中有铁脚草,采取阴干,投之沸汤中,顷之,茎叶舒卷如生。”那么“羊修乳粥”便是以羊为食材做成的汤了。

至于是羊肉汤还是羊杂汤,跟魏太武帝吃的羊羹一比较就会一目了然。羊羹是羊肉做的“绝味”,而“羊修乳粥”却有些“差便人”,“不宜客”,应当跟羊肉有所区别,很可能就是羊杂做成的汤。这说明头一回出使大辽的苏辙虽然对腥膻酸薄的奚地饮食还不大适应,可羊汤还能凑合。应当说早在北宋时期,“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骈车依水泉。橐驼羊马散川谷,草枯水尽时一迁”的奚境,已经在做羊汤喝羊汤了。

平泉史称“八沟”,地处古幽州的夷边要服,既是燕山、努鲁儿虎山和七老图山的交汇处,也是老哈河与大凌河以及滦河支流瀑河的分水岭。历史上曾为东夷、东胡属地,燕昭王北击东胡,修建北长城后成为燕塞之地,一直延续到秦、汉。三国时,曹操北击乌桓后为鲜卑宇文部所控,自公元四百年起为库莫奚人世居之地,直到金世宗(公元1162年)毁族灭奚,库莫奚人在此繁衍生息达八百年之久。

那么,羊汤为什么出自于平泉呢?这跟库莫奚人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魏书列传》载,“库莫奚国之先,东部宇文之别也。初为慕容元真所破,遗落者窜匿松漠之间。其民不洁净,而善射猎,好为寇钞。登国三年,太祖亲自出讨,至弱洛水南,大破之,获其四部落,马牛羊豕十余万。”这说明早在库莫奚形成之初便已开始大规模饲养马牛羊豕,作为运输工具和日常食用。此外,库莫奚人的饮食习惯,也使羊汤成为一种更为便捷的饮食种类。《新五代史》中说,奚族“颇知耕种,岁借边民荒地种穄,秋熟收获,窖之山下,人莫知其处。爨以平底瓦鼎,煮穄为粥,以寒水解之而饮。”这说明,第一,库莫奚人不以动物内脏为不洁之物;第二,有好劫掠的习性;第三,喜欢汤水食物。羊汤便成为一种上好的选择。

喝过羊汤的人都说,“两个烧饼一碗汤,管你吃得饱又香”。吊炉烤就的芝麻烧饼外焦里嫩,既暄腾又焦脆,加上芝麻的芳香,吃得你满口酥脆,再让风味独特的“平泉羊汤”那么一顺,那个爽劲儿就甭提了。不过这烧饼可不是库莫奚人的原创,那是迁徙奚地的中原汉人带过来的,只是跟胡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史料记载,烧饼的本名叫“胡饼”,是汉朝的定远侯班超出使西域的时候传过来的,距离现在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了。据《太平御览》引述《续汉书》载,汉灵帝最喜欢吃胡饼。

北魏贾恩勰《齐民要术》中就有烧饼的做法。而到了唐代,啃烧饼已经成为达官贵人的一种时尚,《旧唐书》说:“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当年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李隆基带着杨贵妃逃到了咸阳的集贤宫,到了晌午还没吃饭,杨国忠就跑到集市上买来烧饼献给他食用。史料中没有唐人吃着烧饼喝羊汤的记载,苏子由也没有喝着羊汤啃烧饼的叙述,看来这两样东西搭在一起应当是后话了。

“平泉羊汤”是承德先民流传下来的一道风味独特的快餐,比“肯德基”更实惠,比“麦当劳”更顺口,最主要的是自带汤水,方便齐全。虽然当年未能端上国宴,现在却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成为避暑山庄的一大饮食特色。不管你是本地土著还是逆旅客官,也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名媛大亨,更不管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布衣妇孺,都会慕名而来一尝美味,不分高下地坐在敞间的木凳上,守着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羊汤,喝得津津有味,喝得兴致勃勃,喝得满头大汗,喝得乘兴而归。

说起来,不管羊汤还是烧饼都离不开一个“胡”字,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主要取决于五大要素:第一,用料简单,便于操作,用不着煎炒烹炸,也用不着久等,即来即用;第二,干稀搭配,菜饭同体,再加上汤水配合,结构齐全,一汤二饼就是一顿大餐;第三,方便携带,适于行旅、狩猎和外出食用;第四,营养丰富,食材齐全,从碳水化合物到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抗消耗,耐消化,一顿顶两顿;第五,口味独特,食用方便,只消一碗一匙就能搞定,减少了杯盘狼藉的困扰。同时,喝的时候还是一种享受、一种释怀,更是一种不醺自醉的豪放。

在苏辙走过的地方喝上一碗“平泉羊汤”,啃过一个“吊炉烧饼”,在康熙北巡驻跸的地方洗上一回热水温泉,凭吊燕昭王留下的古长城和辽中京遗址上仅存的大明塔,不禁令人浮想联翩,思绪万千。蓦然想到,这传承千载的“平泉羊汤”,不就是中国的“第五大名汤”,“世界的第四大名汤”吗?

平泉羊汤,一种平民的小吃,早晨喝一碗羊汤,再要个烧饼,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生活习惯。(老家热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