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见过叫做“糖瓜”的民间传统甜食?圆圆鼓鼓的,小的和核桃一样大,大的快赶上葫芦了;有的周身沾满了芝麻,有的光滑泛着光。是的,这就是糖瓜。每逢快到农历新年的日子,老一辈人总会念叨着“二十三,糖瓜黏,灶王爷要上天”的俗语。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王爷,是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而糖瓜正是必不可少的物件。
“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没有任何添加剂,每年只有冬天可以做,手工做,产量低,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一款思念儿时的味道带给您!
传说糖瓜起源于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和庞涓的老师出的一道考题,要求二人用五谷杂粮制作一种“浆上来,水上去”也就是能从液态化为固态,再化为液态的食品。最后孙膑研究了麦芽糖糖瓜,庞涓研究了豆腐。豆腐“浆上来”不能“水上去”,糖瓜能“浆上来,水上去”,还能回到原形。糖瓜是清朝宫廷面点的典范,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瓜是用黄米、黏谷子米和大麦芽作为原料。原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糖瓜的质量,所以必须选择优质的大麦和黄米。选料之后就是泡麦芽,之后是熬糖稀,接着拔糖。
拔糖既是个力气活也是个巧活儿,需要三个人通力合作,像拉拉面一样,来回反复拉制形成糖片,再经过合缝形成糖管子,最后用细绳把一个个糖管子截断,用筛子晃动并冷却定型,可爱又香脆的陈楼糖瓜就出炉了。一道道复杂工序,寄托着浓浓的中国味儿。瓜也成了联系一代又一代人的家乡味道。
现在,糖瓜制作者凭借着老手艺,不添加任何糖分和漂白粉,用雪白的大米和香甜的小麦做出酥脆可口的糖瓜。
你有多久没吃糖瓜了,你还记得小时候的那个味道吗? (搜狐)